近年来,铜川以种业为笔,饱蘸希望与奋进之墨,精心绘就农业发展的崭新画卷。紧扣做强“一粒种”、做优“一棵苗”、做大“一剂药”、做精“一种猪”战略布局,全力以赴推进种业振兴,为全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做强“一粒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铸就丰收希望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者。我市将“铜麦系列”旱地小麦品种的繁育推广作为关键任务,全方位发力推动旱地小麦种业发展。
在研发推广中,积极与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致力于“铜麦系列”品种的创新与推广,不断突破育种技术瓶颈。目前,“铜麦系列”多个新品种材料正在审定试验和测试阶段,育种成果不断涌现。
为不断提升“铜麦系列”的知名度,我市联合各方权威机构,举办了首届旱区小麦种业创新暨产业发展论坛,汇聚行业智慧,促进资源共享。
在平台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遗余力。列支专项资金建设旱地小麦试验示范站和旱作种业综合示范基地,为种业创新提供坚实平台。连续五年对种植“铜麦6号”的农户给予补贴,累计投入2500余万元。“铜麦6号”也不负众望,凭借抗旱耐冻、适应性广的特性,在全国累计推广2200万亩,增产粮食55万吨,增加收入6.05亿元,多次刷新旱地小麦单产纪录,成为保障夏粮丰收的“主力军”。
做优“一棵苗”:助力苹果产业升级 引领高效发展
“铜川青砧”是铜川农业的一张闪亮名片,近年来凭借其独特优势在苹果种苗领域脱颖而出。
“铜川青砧”具有强大的抗逆性,能够在多种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具备“耐寒、耐旱、耐盐碱、耐瘠薄、耐衰老、抗重茬”等多重特性。其从源头上杜绝了果树病毒感染的隐患,并且与富士系、嘎啦系、元帅系以及瑞雪、秦脆等新优品种嫁接亲和性极佳,不会出现“大小脚”现象。其培育出的苗木根系发达,固地性良好,无需额外支架,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既节省人力又降低成本,非常适合规模化种植。与传统矮化栽培模式相比,使用“铜川青砧”建园成本可降低50%,节水达70%,优势十分显著。
2024年,铜川“苹果青砧无支架矮化栽培技术”成功入选陕西省农业主推技术。青砧种苗更是走出国门,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300亩青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年产800余万株优质苹果青砧种苗。在全市范围内,建成2万余亩高标准苹果青砧示范园;在陕西省内,建成40余个青砧示范园,推广面积达8万余亩;在全国范围内,150余个示范园分布在陕西、新疆、甘肃、宁夏等省份,推广面积接近20万亩。
“铜川青砧”正以其优良品质和独特优势,引领苹果产业朝着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加速迈进。
做大“一剂药”:深耕道地药材领域 塑造品质典范
中药材产业是铜川极具特色与潜力的优势产业。
为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中药材品牌,我市以耀州当地野生黄芩种质资源为例,开启了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育种之旅。科研人员秉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历经5次株系和单株配合选择、4个点位2年区域试验、10余次黄芩苷含量检测、31个点位称重备检等一系列严谨且复杂的试验环节,一路攻坚克难。终于,在2024年3月,“耀芩1号”成功通过陕西省林木和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全省首个获批的黄芩品种。
“耀芩1号”是黄芩中的“佼佼者”,它集丰产、抗病性强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根条笔直、色泽金黄、粗壮坚实。区域试验显示,其平均亩产量达526.1公斤,比对照增产6.6%;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高达16.4%,远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
“耀芩1号”的诞生,不仅丰富了铜川中药材的品种资源,更为全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有力提升了铜川道地药材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做精“一种猪”:推动生猪产业变革 开创发展新局
积极探索创新,构建起“政府引导、高校牵头、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我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肌肉生物学与猪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达成深度合作,投资4700万元建设陕西省猪种质创新中心与优质高繁猪新品种培育项目。在育种过程中,充分利用“传统杂交+全基因组选择”技术,成功培育出兼具高繁殖力、快生长速度和优质肉质的“秦川黑猪”。如今,“秦川黑猪”已选育至第三代,核心群规模不断壮大,母猪数量达到280头、公猪数量达45头(较关中黑猪提升了30%),肌内脂肪含量保持在3.2%,完美保留了地方猪的风味优势。
该项目建成投产后,产能十分可观,年供种猪1万头、父母代猪7万头,预计年经济效益将超过5000万元。同时,还能带动5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创造1000余个就业岗位,有望形成千亿级生猪产业集群。
“秦川黑猪”的成功培育,填补了西北地区40年的育种空白,实现了“西北种源自主可控”的重大突破,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铜川将以种业振兴“四个一”为着力点,进一步强化优势,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在种业发展道路上精耕细作,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种业支撑。(记者:董唯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