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源减量 利用为先
铜川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11月15日,记者在耀州区药王山脚下一处项目建设现场看到,该项目回填施工使用的是拆除距此不远的老厂区产生的建筑垃圾制成的再生回填材料。这是铜川首次实现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再利用的场景。
即将完成拆除的,是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新耀水泥厂;正在火热施工的,是中国能建数科公司在耀州投资建设的350MW/1400MWh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
老厂区建筑“废料”,正蜕变为新项目“资源”,变废为宝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建筑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有效处置建筑垃圾,可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实现资源再利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资源化利用率比较低。今年10月,住建部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北京、河南、山东等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正逢其时。
为解决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填埋带来的问题,铜川市超前谋划,坚持控源减量、利用为先原则,出台《铜川市建筑垃圾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近期和远期治理目标。现已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1座,处理能力可达到100万吨/年。
据拆迁施工现场负责人佟凯介绍,2023年11月,耀州区决定拆除新耀水泥厂原生产区并同步启动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再利用工作。
经考察,耀州区引进了国内较为先进的可移动反击式破碎机,通过“破碎—筛分—多级分选”的全封闭工艺流程,将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就地转化为再生骨料替代填方土使用,日处理建筑垃圾可达2000立方米,资源化率达到100%。
佟凯说,这种处理方式,是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程的基础,后续经过处理还可制成再生砖块等,应用于更广泛的建筑场景。
2023年,我市建筑垃圾清运量30余万吨。据测算,我市清运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后,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约0.39吨,新增产值约255万元。
耀州区的这一探索,为我市建筑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建设“无废城市”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通过科学分类收集利用、高效再生处理、因地制宜选择方式,铜川将稳步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进而实现从“有”到“优”,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带来无限可能。(记者 高彧 张军平 郭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