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新区大气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11:1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新区大气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对策

刘友谊

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新期待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铜川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遵循,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狠抓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源、VOCs源“五源共治”,综合施策,系统施治,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收获优良天277天,同比增加5天,PM2.5平均浓度38μg/m3,同比下降2.6%,重污染天数3天,同比减少3天,综合指数4.01,同比改善2.9%。

为全面了解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探寻北方中小型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措施,笔者深入新区工业企业、建筑工地、餐饮店等进行实地调研,认真梳理问题,分析原因,探究对策,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污染源现状  

(一)工业源。全区现有涉气工业企业69家,其中重点行业39家,非重点行业30家,均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并有效运行;2024年成功创建绩效B级企业2家,实现高绩效水平企业零突破;各类涉气企业均编制了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按照应急减排清单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执行差异化管控措施;16家重点用车企业建设了环保门禁系统,实现运输车辆监管全覆盖。

(二)扬尘源。2024年在建建筑工地38家,共配套建设车辆冲洗台38座、购置雾炮机350台、洒水车38辆治理扬尘污染,建设扬尘在线监控系统38套,实行在线监管。建成区主、次干道64条,按照道路精细化保洁有关要求,重点路段日均机扫洒水频次4次以上,年出动洒水保洁车辆约8千辆次,用水约9万吨。

(三)移动源。2024年4个机动车检测机构13条环检线检测机动车约4.3万辆,治理超标车61辆;淘汰老旧车辆27辆,补贴资金18.4万元;编码登记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348台,2024年更新、淘汰8台。

(四)VOCs源。34家汽修店喷漆房采用活性炭+活性棉吸附设施处理含VOCs废气,均安装了智能门磁系统,实现喷漆工序线上监管全覆盖;8家涂装企业升级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其中4家升级为“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治理工艺;12家加油站均配套安装三次油气回收设施和在线监测设备。

(五)生活源。2024年落实散煤治理清洁能源补贴资金851.34万元,受益群众14189户。757家小微餐饮店均安装油烟净化设施,27家大型餐饮企业安装了油烟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监管单位联网。通过网格化监管、视频监控、无人机巡飞等措施,“人防+技防”严格露天禁烧、严抓烟花爆竹禁放。

二、空气质量状况分析

一是空气质量改善不优。2020年—2024年收获优良天数分别为274、280、276、272、277天,PM2.5平均浓度为43、36、39、39、38μg/m3,综合指数分别为4.56、4.1、4.16、4.13、4.01。2024年优良天数、PM2.5浓度、综合指数较2020年分别为增加3天、下降11.6%和12.1%,空气质量虽整体有所改善,但还存在优良天比率偏低,PM2.5年均浓度未达标等问题。

二是臭氧污染日益严峻。2020—2024年,O3_8h浓度分别为156、160、160、160、164μg/m3,臭氧超标天数分别为32、35、32、36、38天。2024年O3_8h浓度较2020年上升5.1%,臭氧污染天数增加6天。综上分析,臭氧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区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三是秋冬季攻坚任务艰巨。2020—2024年(上半阶段)5个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58、54、58、50和47μg/m3,重污染天数分别为7、2、2、4、0天。综合指数分别为5.17、4.61、5.09、4.39、4.47,由此可见,秋冬季仍是发生重污染天气、拉升PM2.5浓度和抬高综合指数的主要时段。

三、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矛盾。近年来,新区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核心区域,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大型餐饮企业数量激增且分布较为集中,给大气污染治理带来巨大压力。一是工业企业绩效水平不高,39家重点行业企业仅有2家绩效B级企业,其余均为C级及以下,环境管理水平不高。二是部分建筑工地“六个100%”落实打折扣且监管存在疏漏,个别工地扬尘污染问题屡查屡犯;过境货车尾气、交通扬尘等污染较难管控。三是个别餐饮企业油烟净化设施及在线设备维护不到位,存在故障频发、数据缺失等问题,监管难度较大。四是汽修企业喷漆房VOCs处理工艺单一且效率偏低,加剧夏季臭氧污染风险。

(二)农村清洁取暖仍有短板。一是清洁取暖“双替代”还未全覆盖,南部园区重点区域高家村等村组烧煤取暖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个别已享受双替代补贴的村民在夜间仍烧煤取暖,导致相应时段空气污染指数升高。三是部分群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清洁取暖认可度不高,全面“双替代”难度较大。

(三)机动车污染治理有待加强。一是机动车检测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检测站片面追求检测数量,忽视数据质量。二是老旧机动车淘汰还有欠账,今年老旧车仅淘汰27辆,与市考任务还有差距。三是新能源货运车辆数量占比偏低,重型燃油货车尾气排放逐渐成为大气污染重要来源之一。

(四)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当前,我区大气污染逐渐转向以工业废气、车辆尾气、建筑及交通扬尘等多种污染物相互叠加的复合型污染,臭氧与颗粒物污染相互交织,增加了治理难度。从臭氧和颗粒物源解析来看,污染高发时期,新区受外来输送污染占比较高,加之受区位、地形和季风影响,颗粒物、臭氧等污染物易堆积并形成涡流,影响空气质量。

四、对策建议

(一)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工业污染治理水平。持续推进工业企业绩效升级,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创建更多的高绩效水平企业。二是狠抓建筑扬尘治理。深化建筑工地“红、黄、绿”牌制度,落实分级管控和“六个100%”,对扬尘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赋“黄牌”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赋“红牌”停工整改,达到“绿牌”标准方可开工;加强210国道连接线清扫保洁力度,同时,通过路检路查、联合执法等手段严控过境交通污染。三是加强大型餐饮企业在线设备运行监管,确保实时监测、稳定传输,准确反映油烟净化设施运行情况,并监督规范清洗维护油烟净化设施。四是实施VOCs高效治理。加快“绿岛”建设进度并加强政策宣传,引导企业“入岛”作业,实现喷涂废气集中高效处理,稳定达标排放。五是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加快天成保温材料有限公司冲天炉改电炉等大气污染防治类项目实施进度,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二)持续巩固散煤治理成效。一是持续落实清洁能源“双替代”补贴政策,及时发放补贴资金,同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推广使用洁净煤和节能环保适配炉具等,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工作。二是加强煤炭销售行业监管,确保禁燃区煤炭销售点动态清零,限燃区煤质达标,严厉打击销售劣质煤违法问题。三是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散烧烟煤危害的认识和对清洁取暖的认可。

(三)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一是持续开展机动车检测机构数据造假执法检查,严厉打击使用OBD作弊器、篡改数据等违法行为。二是优化老旧机动车淘汰补贴审核流程,建立“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办理”机制,提升群众淘汰老旧车辆积极性。三是抓好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替代,探索重点用车企业新能源货车更新替代,推动清洁运输走深走实。

(四)深化复合型污染治理。一是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形成机理和来源解析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协同治理策略。二是加大VOCs排放源管控力度,建立动态排放清单,实施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推进VOCs综合治理。三是夏防期减少沥青、有机涂料使用量,高温时段加大对沥青路面的洒水作业频次,抑制VOCs产生强度,降低臭氧污染风险。四是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开展联合执法,降低区域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

(作者为市生态环境局新区分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