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体彩公益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11:31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引流拓展消费 服务全民健身

体彩公益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于我市体彩公益金使用综合效益的调研

张辉 詹萌

2023年至2024年9月,我市共筹集中省市体彩公益金3418.2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30万元、省级资金2285万元、市级资金603.28万元,用于举办中、省、市体育赛事,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建设体育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维修场地,配备健身器材,进一步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事业生命线”作用,以赛事引流消费,让体育产业“热”起来,让人民群众“动”起来,以健身活动服务全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

一、主要做法

(一)“引”字当头,办赛事,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铜川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知名赛事IP,成功引进并举办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暨巴黎奥运会选拔赛,全国重点初高中篮球邀请赛、全国射箭锦标赛(室内),“一带一路”陕西铜川射箭公开赛暨中国射箭协会认证达级赛,铜川红色照金半程马拉松等赛事共80场,其中国家级赛事7场、省级赛事32场、市级赛事41场。2023年至2024年9月,全市共举办各级赛事活动196项,总计参与人数逾10万人次,产生体育综合消费超过12600万元。

(二)“特”字立足,树品牌,以大健身促进大健康。2023年以来,利用节庆、民俗等节点,举办干部职工运动会、群众足球联赛、村BA、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105场次,推动药王山登高、照金滑雪、宜君生态半程马拉松等特色品牌赛事活动蓬勃发展。持续推进体育健康行“助力三个年 体育展风采”及“五进三送”主题健身系列活动深入各区(县)机关、乡镇、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累计52场次;积极推广普及“药王养生功——十三法”,进社区、机关48次,受益群众超过4800人。

(三)“实”字夯基,强基础,服务群众健身需求。2023年以来,投入中省市体彩公益金2380万元,建设城市健身步道、街角体育公园等健身场地6处,乡村笼式足球场、村级健身中心等场地8处,改造维修场地5处。着力完成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七个一”任务目标,稳步建设耀州区全民健身馆、耀州区体育馆(含游泳功能),提升改造印台区重兴公园(印台区体育公园),夯实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基础。投入市级体彩公益金177.85万元,为全市5个区(县)54个村、镇等相关单位调拨配送体育惠民健身工程器材395件,购置23件便携式国民体质监测设备,免费提供体质监测和科学运动咨询10场次,服务群众超过1500人。

二、存在问题  

(一)体育设施有效供给不足与现实需求不旺共存。一是需要由政府投资的公共体育设施跟不上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各行业各领域各单位对全民健身的社会性投入不够;二是体育项目资金筹资来源较少,渠道单一,赛事经济的投融资市场还不成熟,缺乏资本运作经验;三是市民的健身意识、健康意识和体育消费意识还有待提升,一部分人还认为体育是政府和单位提供的福利,不能长效性、自主性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尚未成为生活性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产业政策不完善与落实落地难共存。一是体育产业政策不完善。与工业、农业等产业政策相比,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形成,政策力度不大,实施效果尚不明显。尤其是给予民营企业在体育赛事资源获取、场地免费低收费开放补贴、体育项目落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二是产业政策落实难。主要体现在土地规划和利用、水域空域开放、水电煤气热价格优惠、赛事安保服务、体育消费引导、金融扶持等方面政策的落实困难较多。体育与发改、财政、规划、自然资源、住建等多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导致体育产业在政策执行层面落实不到位。

(三)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共存。受铜川经济体量小、城市活力不足、人口少、地域面积小等客观因素制约,体育竞技事业与青少年后备人才比较匮乏,造成我市竞技体育在全省排名较后。体育界缺乏一批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人才,缺乏一支能对重大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宣传推广的体育队伍。

三、对策建议  

(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育产业配套政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对此,我们要加强顶层设计,以引进国内重大赛事打造城市会客厅,以自主品牌赛事打造旅游目的地,以全民健身赛事打造假日经济聚集区,以冬季项目赛事活动打造冰雪经济活力区,以红色体育赛事打造红色旅游新高度。坚持省市县三级联动,研究赛事规律,提升办赛水平,放大体育赛事的综合效应。要抓好《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奖补办法(试行)》落实,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聚焦重点人群需求,培育体育消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因此,我们要策划开展一批“冒热气、接地气、聚人气”有特色、影响力大的体育赛事,打响药王品牌,积极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三送”活动,大力推广普及“药王养生功——十三法”,借助各场馆、城市运动公园、铜川书画公园,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慢跑、围棋等群众性体育赛事,不断放大体彩公益金服务赛事活动的经济、社会、文化效益。

(三)实施“体育+”工程,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康养、健身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以“跟着赛事去旅游,体育搭台促消费,文体旅商大融合,体育赋能助发展”为总体思路,借助打造六张体育新名片(遇“箭”铜川,“奔跑”铜川,“舞动”铜川,“冰雪”铜川,“康养”铜川,“红色”铜川),实现文旅、体育、康养融合发展,把各项体育项目的开展与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体育赛事经营、体育设施运营以及体育健身娱乐、体育休闲旅游等项目,打好“体育+”组合拳,扩大体育朋友圈,引入更多国家级、省级竞技赛事,不断让铜川“出圈”。

(四)构筑人才培养体系,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全面加强体育从业人员技能培训、退役运动员就业引导,健全体育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多渠道培育体育专业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中高级人才;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拓展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事业的人才培养渠道,拓宽搞活体育人才培养市场,多措并举地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作者张辉为市体育局副局长,詹萌为市财政局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