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构建“五大支柱” 实现“三个跨越”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11:3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构建“五大支柱” 实现“三个跨越”

——铜川市创新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梁翔

近年来,我市以全省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聚焦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体系化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市县一体化改革,通过重构服务架构、强化政策协同、创新产品模式,构建起“财政主导、集团运作、风险共担”的新型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注入了金融活水。截至2024年底,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在保余额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9.3%,带动6000余人次稳岗就业。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成效:实现“三个跨越”

聚焦“支小支农支新支创”主业主责,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放大器”作用,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

一是规模效益跨越,资本聚合效应凸显。对4家区县担保公司进行清产核资,按照有效净资产作为对集团公司的出资份额,资本金由2.56亿元增加到3.83亿元,担保放大倍数达3.24倍。实现同域内14家金融机构合作全覆盖,授信额度29.6亿元。2024年为域内各类中小微企业、“三农”及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业务801笔,金额84391.82万元。

二是服务效能跨越,精准滴灌模式成型。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光伏贷”“三秦光伏贷”普惠金融支持农村光伏产业发展的“政银担—企村户”新模式,2024年为耀州区10个村集体提供光伏担保贷款1223.34万元,被列为第一批普惠金融创新案例成果在全省推广。聚焦科技型、创新型、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高成长型企业,深入推进落实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首笔“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业务成功落地。着眼解决民营企业融资贵问题,全年减免创业主体、“三农”领域担保费共计705万元。

三是风险防控跨越,安全屏障全面筑牢。严格按照“稳存量、拓增量、提质量”运营模式审慎经营,修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10余项。实行与银行2:2:4:2的风险分担模式和传统业务4:3:2:1的风险分担模式,极大提高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2024年风险准备金余额达4200万元,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为金融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做法:构建“五大支柱”

通过体制重构、机制创新、资源整合,构建统一规范、紧密高效、全域覆盖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域内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源分散、规模较小且银担合作不强、资本实力偏弱、服务质效不高等突出问题。

一是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将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市县一体化改革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任务,按照“财政主导、集团化运作”的原则,构建“统一组织机构、统一股权管理、统一公司治理、统一业务运行、统一风险管控、统一政策支持标准、统一信息化建设”的全新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流向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等市场主体。

二是整合资源,重塑服务体系。以原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主体,吸收合并4家区县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组建铜川财创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全面融入全省融资担保体系,实现资本规模壮大、担保实力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在各区县设立分公司,建立统一担保标准,实行统一政策,形成“1+4”市县一体化架构,实现业务协同、政策协同、服务协同、发展协同。

三是创新机制,释放内生动力。优化银担合作模式,加强与各国有银行新版国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合作,有效增强市场主体融资的便利性,全省首笔“国担快贷2.0”总对总银担批量担保业务成功落地。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与长安银行铜川分行、信用联社、新华村镇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建立短期流动性支持业务合作关系,有力缓解企业短期融通压力,累计提供流动性支持超5亿元。

四是数字赋能,提升服务质效。推进陕西省政府性融资担保数字化平台直保业务系统(以下简称“SaaS直保业务系统”)数字担保建设运行,逐步构建银担合作线上对接、业务全流程线上办理、信用数据实时监测、业务数据实时分析、风险信息动态管理的数字化融担业务体系,业务办理时间缩短40%,有力提升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五是政策协同,优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奖补支持政策,对人社部门需求开展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担保业务,担保费率不高于0.3%的落实不超过1%的保费补贴;对“科技创新专项担保”业务,担保费不高于1%的落实不高于0.5%的保费补贴;对个人经营性担保贷款业务,按照1.5%与实际担保费率之差,最高不超过1%给予补贴,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启示:创新“赋能发展”

我市在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中,以市场化思维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创新驱动提升服务效能,撬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金融支撑,更为新时代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启示。

启示之一:制度创新。通过“财政主导+集团化运作”模式重构融资担保体系,形成“国家担保基金—省级再担保—市级集团—区县分公司”四级联动体系,银担合作机构覆盖率提升至100%,授信额度达29.6亿元,支小支农业务占比96.4%,印证了制度重构对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作用,为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证样本。

启示之二:协同治理。通过财政补贴、风险分担、政策协同等工具组合,实现了政策目标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衔接。以“光伏贷”产品为例,通过“政银担—企村户”协同模式,既保障了村集体融资需求,又实现了银担分险业务占比99.2%的风险控制目标。这种政策工具创新为公共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演进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启示之三:提升服务。“SaaS直保业务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业务办理时效提升40%,客户满意度达98%,契合了“数据跑路替代企业跑腿”的核心理念,构建起“线上审批+智能风控+动态监测”的数字治理生态。“三秦融担贷”等线上产品的成功开发,不仅缩短了融资链条,更通过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实现了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的精准对接,为数字技术驱动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典型范式。

启示之四:风险共担。市融资担保公司40%、国家担保基金20%、省再担保20%、合作银行20%的比例化风险共担,将代偿率控制在行业最优的零水平,这一制度设计通过风险分散机制有效缓冲了系统性风险。同时,4200万元的风险准备金、10余项内控制度的完善,构建起“预防—监测—处置”的全周期风控体系,突破了传统“政府兜底”模式,为财政金融协同防范化解风险提供了制度创新样本。

(作者为市委政研室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