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新引擎” 转型升级“新突破”
许文凯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支撑作用,而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伴随科技进步,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催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正在贯穿制造业全要素、全流程,展示出对制造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近年来,我市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优化布局、调结构、强供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铜川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进现代化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加速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蹄疾步稳。
前瞻布局产业发展集群
一是强化科学统筹。紧盯未来发展定位、思路、目标,在加速推进“十四五”任务高质量落地的基础上积极布局,提前谋划“十五五”规划,确保产业发展阶段目标和长期规划有序衔接,为现代化制造业发展绘好新蓝图。二是突出发展重点。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紧盯产业应用场景和发展方向,推进铝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推动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发展特色化、集约化、链群化,做大做强汽车装备配套产业集群,构建“以点带面、多点开花”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注重产业协同。坚持区域融合发展,聚焦全省重点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链,强化产业协同、错位发展,主动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西安都市圈产业协作配套体系,推动区域内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做强“陕西制造、铜川配套”,打造关中先进制造业大走廊重要一极。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一是健全科技攻关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强化政策供给,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承担市重点产业链科技创新攻关任务,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大力倡导和建立创新文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牵头开展的科技攻关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创新能力强的技术团队和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生产团队,通过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升级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功能。制定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兴研发机构等建设力度,抓好铜川飞地孵化器、飞地园区、飞地科创中心及产业基地建设,着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按照政府主推、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模式,持续推进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和中试基地建设,构建贯通“科研—中试验证—孵化—产业应用”链条的产业创新“小生态”。
着力打造良好发展生态
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紧扣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工作部署,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换,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用好“秦政通”“陕企通”等平台,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引导资金、人才、金融等各类政策向重点产业倾斜,持续优化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制度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和智能化改造,优先布局5G、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提升产业园区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三是紧盯新兴企业招大引强。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发力,深化拓展高质量项目推进暨招商引资年活动,积极参加投洽会、进博会、丝博会等活动,举办投资合作恳谈会,开展产业链、创新链精准招商,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转移合作模式,着力引进一批与制造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延链型、补链型、强链型项目,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企业能级。
多措并举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育才平台建设。推进资源优化整合,打造政府牵头,职业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联动的人才培育体系,健全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重点加大省级人才、市级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培育力度,促进人才资源共享,着力推进高素质本土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吾铜引凤”人才专项行动,一体化配置平台项目资金,开展“进企入校”“双招双引”“情系家乡”等引才活动,吸引人才来铜创新创业,建立与高端人才利益联结机制,构建“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等发展体系,从单纯引才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转变。三是做细人才服务保障。制定更加宽松的人才引进标准和更有温度的服务保障措施,完善落实人才评价、表彰奖励、薪酬待遇等制度,合理使用人才周转池编制,充分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着力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作者为市委政研室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