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电子产业看铜川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铜川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
市统计局调研组
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应用日趋广泛的主导性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向。铜川已被纳入全省“追光计划”,获批建设省级秦创原先进激光与光电集成产业创新聚集区,光电子产业发展迈出坚实的步伐,部分领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行业发展突破,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全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解我市光电子产业发展状况,市统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全市光电子产业发展成果已经获得省级认可,后期需持续加大力度,扩大规模、提升效益,引领全市加快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顶层合力推动。从项目布局、营商环境、干部作风能力等方面着手,强化组织领导,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争取更多新产业项目落地转化,助推全市光电子产业加快发展。借助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实施“追光计划”的机遇,积极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西安光机所等深化战略合作,更好推进资源共享、研发转化、承接合作,举办光电子产业发展论坛暨秦创原铜川专场活动,组织召开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邀请专家和相关企业负责同志,为光电子产业发展“把脉开方”“传经送宝”。
(二)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先后出台《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光电子新型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铜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铜川市光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明确总体思路、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引导资源向光电子产业领域加速聚集。建立了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瞬态光学重点实验室特种激光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科研平台,为光电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持。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三)强化产业聚集效应。以“产业链”和“创新链”两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新材料产业园区为主要承载和发展先行区,落地和建设了一批项目,实现了光电子产业发展“零”的突破,初步形成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原料生产到制备、检测、封装、芯片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全市实施光电子产业项目80个,累计投资68.2亿元,形成了一批以澳威激光、日月芯半导体、铟杰半导体、誉品实业等为表率的领军企业,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2024年,全市光电子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较2018年增加6户,产值13.71亿元,增长237.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5%、提升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不足
(一)产业规模依然偏小,产业链有待完善。2024年,全市光电子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仅占全市的2.5%,产业规模偏小。上游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材料等仍是产业链短板,优势尚未形成。
(二)产能释放仍有不足,配套有待持续跟进。当前,全市光电子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品市场有待拓展,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水、电、气、讯、废水处理以及企业职工吃穿住用行娱等配套设施还需继续完善。
(三)科技创新仍需发力,成果转化有待加强。高端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在高端光电子技术研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受限,在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几点建议
(一)凝聚发展合力,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作互动,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凝聚发展合力,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紧盯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研究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实现由“1”到“10”的规模提升,扩展铜川光电子产业在全省的话语权。市级有关部门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县(区)和园区结合发展实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国内外光电子产业协会、学会等机构对接合作,因地制宜布局光电子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大力发展光刻胶、掩膜板等基础材料,加快大直径磷化铟单晶衬底研发制造;积极发展氮化镓、碳化硅等先进半导体材料,为下游电子元器件、芯片制造等生产提供多样化材料支撑。积极推动电子元器件生产向微型化、高性能化、集成化、环保节能方向发展,持续扩大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积极布局模拟芯片、数字芯片等产品设计,着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三)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加大与省级单位及科研院所的对接和合作,积极引进更多新技术、新成果在铜实施和转化,提升产业化水平。以澳威激光、隽美经纬、铟杰半导体等企业为龙头,发挥引领、带动示范作用,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行业加快发展。加大对光电子企业的指导、培训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知识产权成果登记、交易和转化等方面的措施和制度,提升企业技术研发和原创源动力。
(四)完善人才体系,提升产业发展人才支撑。针对全市光电子产业高技术人才现状,建议采用委托培养机制,一方面依托西安以及市内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筛选符合要求的在校生定向委托培养,缓解市内高技术人才短缺难题;另一方面,选派市内重点光电子企业内部拟培养技术人才,到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对口专业深造学习,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本土技术人才,做好高技术人才保障工作。做好高技术人才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税收优惠、引进奖励等工作,确保其既“安居”又“乐业”,激励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五)优化发展环境,紧盯需求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推进园区水电路气讯以及供热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公寓及吃住行娱等商业综合体建设,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实行“一企一策一专班”制度,发挥“同心办”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作用,由市级财政、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园区(开发区)等共同出资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构建专业分工、协同发展的业务运作体系。设立基金进入退出机制,在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严格细化目标考核。落实省市各项政策,争取各种资金补贴,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调研组成员:李保成 杨亭 高卫军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