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关于全市农民增收工作的几点建议

来源:铜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5-05-16 11:30 阅读: 字体大小: 打印   

关于全市农民增收工作的几点建议

卢荣景

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持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会提出的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必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4年我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13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8199元低3061元),较上年增加998元(全省为1207元)。从统计数字来看,我市农民收入及增幅相对较低,这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认知和感受有不小差距。为此,就做好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工作提几点建议。

1.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搞实农民收入。一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对党忠诚、政治过硬,在农民收入采集、整理和上报过程中弄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以治本之举巩固治标成果。二是开展收入统计造假专项治理行动。针对重点指标开展重点执法检查,对问题突出的地区组织实施专项督察,严肃追究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责任,强化典型案例通报曝光,形成有力震慑,坚决遏制“数字上的腐败”。三是加强基层干部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教育引导年轻干部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同时努力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者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防止出现因主观能力不足造成的数据不实。

2.加大农民扶持力度,逐步提高转移收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是对提高农民收入的最直接支持,我市在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方面还有较大空间。一是持续加大财政支付力度,确保各项涉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健全农村救助体系,扩围增效,做好低保户、失业人员、五保户、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服务。二是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落实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贫困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补贴政策,确保农村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三是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用好国家普惠金融改革实验区等政策机遇,通过“保险+银行”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难题,增加收入来源。

3.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引导农民自立自强。一方面,以文化振兴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文化的引领作用,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理念,营造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教育和引导农民摒弃因循守旧思想和依赖习惯,自觉树立自立、自信、自强意识。另一方面,要持续维护和保障农民各项权利,尤其是参与乡村基层治理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农民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践行者与受益者。同时,要大力宣传农民身边的致富典型,用典型引路,帮助农民树立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4.提高农民技能素养,普及农民职业教育。目前全市农村技能教育比较滞后,农民就业只能向二、三产业中的简单劳动领域转移,靠身体干活,靠体力吃饭,就业不稳定,容易形成转移中的逆向反复。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需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制定农民教育规划,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投入和运作机制,培养一批市场型、技能型、现代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突出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

5.建强农业基础设施,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加快水电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承建农村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以产出和转化为重点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取向,持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落实好农业税全免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妥善处理好土地经营权稳定与流转的关系,在保证农民合法利益不受损失的前提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效率。

6.突出农村品牌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做好市场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地方特色产品,实现农村产业良性发展。一是放大优势,围绕果业、现代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从苗木、品种、基地、技术指标等多方面入手,集中所有资源力量,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打响品牌、提高效益,促其做大做强、优势更优,实现一业突破、多业并举。二是做足特色,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土”“特”属性,在“土”上挖价值、放大生态效应,在“特”上打品牌、做强地理标识地域特色,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三是主攻新质,加快“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等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大苹果“青砧”种苗、“铜麦系列”品种研发和“铜麦6号”繁育推广力度,依托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含新量、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经营净收入,实现农村地方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市委政研室派驻印台区前齐村工作队队员)